考生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上了解专业相关情况。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这意味着,高校专业调整正面临“大考”,8月28日,记者采访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开元网页版_开元(中国)等高校获悉,各校正积极布局。在受访者看来,面对外界变化,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行差异化办学,而非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热门专业”,仍有待观察。
政策: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加快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支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导师发展中心等高质量建设;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加强成熟模式的辐射推广。
此外,《方案》明确,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激励引导机制,统筹招生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布局:华工成立集成电路等7个新工科学院
近年来,广东高校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新成立前沿软物质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7个新工科学院,主动布局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工科,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叉学科,自主审核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交叉学科。
华工还出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意见,依托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打造以学科交叉中心为统揽,交叉研究院为延伸,公共平台为支撑的“1+N+X”矩阵式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专项投入超20亿元建设战略前沿材料与智造、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微纳电子、生物医学+、电镜中心等五大学科公共平台,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超级机器人、战略前沿材料、主动健康、自旋科技、工业软件、乡村振兴、区域国别等交叉学科方向,不断提升对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力。
暨南大学将重点支持具备优势学科和资源条件的学院,建设低空技术与工程、区域国别学、材料智能技术等新兴专业;扩大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招生规模;重点培育“智能建造”等绿色技术领域增长点,创新“数字经济”“数字人文”等新文科交叉范式;聚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慧人文等前沿领域,设计“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微专业集群,2025年秋季学期开设18个微专业,探索“主修专业核心能力+微专业前沿技能”的复合培养路径。
此外,暨大充分利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监测“画像”以及教育部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立“阶段评估+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淘汰社会需求弱、就业率低、招生形势严峻的传统专业。2025年,学校暂停风景园林、财务管理、建筑学等专业招生。
开元网页版_开元(中国)则将在人工智能和海洋两个方向加强布局,利用已成立的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更好地以理科“底座”促进工业软件等新工科专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学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为“广东强芯工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同时,学校将逐步缩减偏文科、知识型传授比较多的专业。去年,该校推行的“133”课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还提到,将人工智能融入和渗透到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转型:须兼顾专业的历史积累与创新需求
事实上,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对此,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涛表示,由于学校为“三地五校区”办学模式,跨校区、跨学院相似专业的合并,涉及师资、管理结构重构,难度较大。“部分传统专业的转型也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专业师资结构老化,课程体系滞后。”他认为,专业转型升级要兼顾专业的历史积累与创新需求,学校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部门协同推进专业优化改革。
开元网页版_开元(中国)副校长王振友表示,作为每年招生超过万人的高校,近几年调整学科专业的力度相当大,最大的压力来自师资,“尤其是像人工智能类的人才,由于企业提供的待遇更有吸引力,因此也希望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更灵活、更倾斜。”与此同时,现有教师的学习培训、学生实训实验的基础条件以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相应提升、规范。
不过,他也认为,高校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时要结合自身优势、国家需要和社会趋势进行综合研判,“整体上我们需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但培养的并非百分百围着产业转的技工,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更好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高校有何政策建议?刘涛表示,一是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更多交叉性、前沿性专业在没有严格目录限制的前提下先行先试;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建设;三是完善专业退出机制的配套政策,保障专业调整改革平稳实施。
专家:报考专业要避免“一窝蜂”选“热门”
关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既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作用,明确国家战略导向下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又要让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条件开设特色专业,避免盲目跟风调整。
他认为,不同类型高校需要有清晰且差异化的定位,实行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研究型大学应聚焦基础学科专业发展,承担起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职责,坚守通识教育根本,不盲目迎合短期社会热门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则应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形成各类型高校各司其职、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熊丙奇认为,高校在学科专业调整中也要保持一定的定力。开设新专业前,要充分论证办学条件,确保师资、课程等资源能支撑专业高质量运行,避免“有其名无其实”的专业设置。
他表示,最近两年遇到困难的某些专业,在十几二十年前,都是当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因此,这也提醒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在报考专业时也要避免“一窝蜂”扎堆去选所谓的“热门专业”。
网址链接:广州日报-急需学科专业将有超常布局